寶寶古怪行為

 
 

郭迪舜博士

 
 


1. 咬指甲表不安,行為特徵:
遇上緊張情況時,便會自自然咬自己的指甲。
心理治療師郭迪舜指出,人與生俱來便缺乏安全感,特別是小朋友。根據觀察一些動物的行為。例如狗仔,總喜歡圍繞着母狗,因為初生小狗都很柔弱,没有能力保護自己,很需要依附母狗的保護。而孩子年紀幼小,未懂說話,所以惟有利用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。
不過人類有別於動物,不會一天24小時都伴在孩子身邊,因此很多小孩子在依附感上未能完全滿足,需要找一些東西來取代。而咬指甲是表達不安、驚惶失措、缺乏安全感。

2. 抓着被角才入睡,行為特徵:
有些孩子喜歡咬着或抓着被子的一角,又或是一邊搓着被角或枕頭角才能入睡,更有些會用被子蒙頭才可睡。
郭迪舜解擇孩子有這些行為是因為需要安全感,孩子尋求安全感其實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,視乎他接觸了甚麼,通常在無意間做了某些行為後,當時有一種舒服的感覺,這種感覺進入了寶寶的潛意識,自己也不會察覺,只是若有些東西在手或口,便感到有安全感,情況就如大人食煙一樣,有一支煙拿在手便感覺安穏。

3. 攬公仔有安全感,行為特徵:
BB愛攬着公仔,有時是愛攬着同一個殘舊公仔,或是愛抱着枕頭入睡。
郭迪舜表示,攬着東西的感覺是很舒服的,使人感到舒適安穏,是可給予安全感。因為胸部與腹部屬身體最脆弱的地方,試看其他動物,睡覺時都總是腹部向下便知。
其實有些成人在回家後,都會放鬆自己,不一定要像在家外的規行矩步,不用在人前表現一般人認為的適當行為,有時都會攬一下公仔,這些都是一種鬆弛自己的行為。

4. 攬枕圍床像堡壘,行為特徵:
有些BB一定要有東西圍在床的四周才能睡得安寧。
郭迪舜表示床邊四周圍着東西,都是為安全感。床邊圍着東西像在自己周圍建立了堡壘,保護着自己一樣,寶寶亦會獲得心靈上的安全感。

5. 搔搔頭自我安撫,行為特徵:
經常愛摸一摸自己的頭,或者扯自己的頭髮。
郭迪舜指出BB愛摸自己的頭是要安撫自己,給自己一些支持,這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。其實大人有時都同樣有此動作,很多大人感到緊張或壓力大時,都會不由自主地搔搔頭,自我安撫,減低壓力,只是當時他們都不會意識自己此一舉動。而BB可能遇上一些令他不安的事情。例如遭父母責罵,面對陌生人等,此時BB摸摸頭,都是作自我安撫。

6. 害怕見陌生男人,行為特徵:
除了自己的爸爸,有些BB看見其他男人會特別害怕,不肯讓他們接近或抱。
郭迪舜說,一般小朋友對人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,能意識誰是疼自己、誰不疼。當他們看見樣子陌生的、外表不太斯文、粗粗黑黑的,尤其是外表較冷的男人,樣子跟爸爸媽媽不相似,因為與平時接觸的爸媽形象不同,自然會產生抗拒。這種情況無論是男寶寶,或是女寶寶,都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7. 半夜起床因失眠,行為特徵:
有些BB晚上總是不愛睡,還像精力充沛地起床玩耍。
BB晚上睡不着,可能是生理時鐘倒轉了,白天睡太多,晚上才起床玩。另外,導致孩子失眠的原因也有很多,要找出原因。例如看見父母常爭執,在這些家庭成長的孩子,會有很多不安,在白天清醒時,可以把不安壓抑下來,但晚上睡覺時,腦神經放鬆了,控制負面情緒的意識亦放鬆,於是負面的情緒便會容易湧現。所以,若發現孩子睡不着覺時,便要探究原因。
不過郭迪舜認為,也有可能是心理毛病,如小朋友有過度活躍症,腦袋不斷活動,容易醒來或睡不着,如是則需要專家作評估,但這種情況不常見。

8. 撞牆打自己發脾氣,行為特徵:
寶寶在發脾氣或不開心時,會用腳踢牆、打物件,更甚的會撞頭理牆或打自己。
郭迪舜指出,一定要正視這問題,可能是神經性問題,腦部有障礙,要神經科醫生評估了解為何有此傾向。
心理方面,撞牆的小朋友有些是因為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,此種行為方式都是表達一種訴求,以表達自己的不開心、不喜歡自己,總之有不同的目的,以吸引大人的注意,希望大人疼鍚他。
有些小朋友知道做此行為時,大人會緊張地阻止他,如果做了一次後大人中招,他知有效,以後就會再做,藉此控制大人。
另外,有些小朋友因為不喜歡自己或嬲自己,故會用這些行為責備自己;父母如果爭執,小朋友不會認為是父母有問題,而只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,是與自己有關,因為小朋友的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,認為所有事都與自己有關。故當父母責備他,家庭發生事故等,小朋友亦會以打自己來吸引大人的注意。大人對小朋友有這種行為要留意,因為他不懂表達情緒。這些小朋友可能需要長期輔導,由專業人士來幫助糾正。

9. 自言自語學講話,行為特徵:
嬰兒有時會自己口,稍大的孩子有時亦會自言自語,像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裏,有時又會跟公仔說話。
郭舜表示嬰兒聽見大人說話,想學習說話,嘗試發聲,聽一下自己的聲音,這是好現象,都是一個語言發展的階段,小朋友愈說會愈好。
至於稍大的孩子,有語言能力,有時自言自語或跟公仔說話亦屬正常,小朋友跟公仔說話亦有心理治療的效果,當小朋友覺得不開心,跟公仔說話後,會將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。
父母可以從旁觀察子女,不要干擾他們,靜靜聆聽子女跟公仔說甚麼,可以了解小朋友的內心世界。有時父母甚至可用遊戲方式,拿着公仔,扮公仔的聲音跟小朋友說話,有時小朋友不會直接跟父母訴說心事,反而透過公仔卻肯說出來。不過,如果子女每次不開心都只會跟公仔說話,父母便要自我檢討,是否跟小朋友的親子時間太少。若孩子因為不能從父母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,需要找代替品,把公仔視作有生命的個體,以及把它視作朋友傾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鼠尾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